Copyright © 2018 郑州市黄河万佳实业有限公司 豫ICP备18011037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郑州
全国咨询热线:0371-55318888
地址:中国 · 河南 · 郑州花园口镇八堡村
手机网站
官方微信
文体
甲骨文书法如何“以笔代刀”写出“刀笔味”
甲骨文是“以刀代笔”刻写到龟甲和兽骨上的,但它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:笔法、结体、章法。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书法,是指用毛笔“以笔代刀”,通过对甲骨拓本的摹写,再把甲骨文字“移植”到宣纸上。这种“移植”又不是简单的“模仿”“照葫芦画瓢”,而是用今人的眼光去审视甲骨文字,认真从甲骨拓本中体会辨识殷人契刻时刀法的轻重、缓急、单刀、双刀、冲刀、切刀,以及甲骨字在各种刀法下线条的长、短、粗、细、曲、直的变化及其特点,从刀法领会笔法,这样的“移植”才能达到不但“形似”,更具“神似”。
甲骨文书法的用笔技巧
书法的第一要素是用笔。甲骨文在龟甲,兽骨上是用刀刻出来的,而甲骨文笔墨书法是用软毫毛笔在纸上写出来的。要“把甲骨文写出‘活、健、美’的效果来,让人看着舒服,悦目赏心。”(见杨鲁安《甲骨文书体识别与摹写》)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老老实实地花大气力,不走样的临摹甲骨拓本,弄清甲骨文的笔画、结体、取势等各种特点,体味如何用毛笔的“写”来表现甲骨文的用刀“刻”,如何用毛笔在纸上重现甲骨文的刀笔味,从而找出相应的用软笔书写甲骨文的用笔方法与技巧。
甲骨文的基本风格特征,如钟明善先生在《中国书法简史》中所说:“甲骨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:一类是瘦劲挺拔的细笔道的;一类是浑厚雄壮的粗笔道的。甲骨文是刀刻的,刀有钝锐,骨有细、硬、疏松之别,所成笔画有粗有细,有方有圆。由刀刻形成的笔画多方折,笔画交叉处剥落粗重,给后世书法,篆刻留下了不少用笔,用刀的方法。从结体上看,甲骨文错综变化,大小不一,但均衡、对称、稳定的格局已定。从章法上看,或则错落粗朗,或则严态端庄,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,却显露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。给现代书法章法求新上以有益的启示。罕见的殷人墨迹——玉片、陶片,兽骨上的墨书、朱书,横竖画起笔笔画粗圆如点漆,自然藏锋。住笔尖细如横针、悬针,转折处圆润自然,尤其宝贵。”概括成一句话,甲骨文的基本的风格特征是“刀笔味”。
甲骨文笔墨书法创作“以笔代刀”,写出甲骨文的“刀笔味”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线条,用瘦笔书写,刚劲、挺拔、犀利、朴茂、雄健,力度均匀,清润朗健,整肃峻峭;用肥笔书写,凝重遒劲,厚实壮观,如凿如雕,豪迈奔放,气势磅礴,聚神、气、势、力于一体;转折处采用接笔,接笔自然,纵横之势,爽利见方;弯曲处,曲无常态,随物意曲尽其妙,自然超逸;字体结构,松紧相间,气意连贯,疏者任其疏,密者任其密,苍劲洗练,空灵古朴,恭而不浮;章法,有序中透着无拘无束,纯任自然,隽雅质朴,或严整缜密,庄重威严,气势逼人。总之,书写甲骨文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以具有很强表现力的毛笔的软毫韵味,以其极为丰富的笔法为主导,以甲骨文的刀笔味为基调,在宣纸上写出甲骨文“刀刻”的本色,从而实现刀笔味与软毫韵味的自然和谐的统一。
要表现甲骨文的“刀笔味”,关键是在甲骨文字的横、竖、点、折、曲五个基本笔划要素上下功夫。
一是下笔。有露锋起笔和不露锋起笔之分。露锋起笔是笔毫稍斜与笔画方向成一定角度,笔尖顺锋入纸,随即按笔到笔画一定粗细稳定快速行笔。这样在起笔处形成一尖锋,象刀刻骨入刀形成的尖锋一样。有的甲骨字并不是露锋起笔,冲刀刻下,形成圆笔。用毛笔写不露锋的甲骨文,是垂直在纸上落笔,控制力度一步到位(即按笔到一定粗细的笔画)尔后行笔。
二是行笔。为体现甲骨字线条的瘦劲、坚挺、犀利、峻峭,要用中锋行笔,不用侧锋,行笔要疾,要稳。疾,行笔要快,不犹豫,用笔洗练,干净利落,不拖泥带水;稳,对于横、竖、直画,不能有明显的提按,控制笔锋,力度均匀,写出刚劲和力感。书写时只有把握好稳定、快速行笔,才能达到入木三分,表现出“以笔代刀”的锋利与爽快,体现“刀笔味”的凝重与高雅,达到线条遒劲秀美,气意连贯,稳重大方,气势逼人的境界。
三是收笔。收笔也有露锋和不露锋之分。露锋收笔,根据所写笔画的长短,控制腕力和笔锋,在稳定快速行笔中,边行边提,直到笔锋离纸,形成悬针形。这种露锋收笔,体现的风格是运笔犀利、刚劲如契、峻峭挺拔、锋利爽快。不露锋收笔,则在快速行笔中,行到终点立即停住,收锋提笔斩齐。这种不露锋收笔,体现的风格是运笔劲健、精气内敛、遒美丰腴、含蓄浑厚。
四是方折与曲笔。要体现甲骨文字的“刀笔味”,字的转折处必须是爽利的方折,书写时要用接笔,而不能用连笔。如果折画用连笔写成,则转折处易形成圆弧,影响刀笔味的表现。曲笔用毛笔书写时仍用中锋,无论内弧、外弧还是上下弧、连接弧,在成弧线的过程中,要控制笔锋始终处于笔划的中轴线平滑过渡,不可形成侧锋。如果属开口的弧划,下笔笔尖顺锋入笔,边行边按,到弧划的中间按笔到位,尔后再提笔出锋。在曲划写成的过程中,要适度提按,行笔要快,一气呵成。当然也有些字的曲划是封口的,或几段曲线相接,这种情况下,是直锋入笔,不能有提按,平稳运笔,有的一笔写不下来,可分段重新起笔书写。关键在于接点处,不得留空隙,不能留接点,连接要平滑。当然,也有的曲划不是写成平滑的弧划,而把几段弧线变成直线一段一段连接起来,形成一种弯曲的“硬折”,也能体现甲骨文的契刻韵味。
五是点和短画。甲骨文中的“点”是一种特殊的短画。短画和点在甲骨文字中多以“字缀”的形式出现。以“点”为例,其所表意义很多,如表示水滴、谷米粒、泪滴、血滴、尘土、土粒、气味、唾沫等。其形态各异,有三角形、有枣核形、米粒形、纺锤形、方形等。书写时虽没有什麽特殊用笔方法,但在不同的字中因所会之意的不同,而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点画,点睛之笔,使甲骨字更显得生机灵动,副有节奏性和力感。
为体现甲骨文的“刀笔味”,写出契刻甲骨文的神采和韵味,必须真正使笔如“刀”,做到一次运笔,落纸定形。如何在纸上“刻”出甲骨文,我的体会是用长毫笔较好,写出的笔画粗细容易控制。用较硬的狼毫笔与较软的羊毫笔,写出的字的效果不一样。狼毫笔写出字坚挺、硬朗,但容易出现枯笔和飞白,过多则字燥。羊毫笔其艺术表现力更强些,练之以熟,用长羊毫笔,写出的甲骨字遒润、朗健,骨肉停匀,潇洒飘逸,更得甲骨神韵。
毛笔本身的弹性是由“锋”而决定的。锋愈长,弹性就愈强,含墨量就越饱满,书写起来的点画便粗细自如,流动圆润。当然,运笔一提即直,一按即倒,又如点画的顿挫,字与字的纵横交错、相连等,都是“锋”做起的作用。
从书法的角度来说,用笔贵在用锋。用锋或正用、侧用、逆用、顺用、重用、轻用、实用、虚用……全仗笔尖锋芒指使。若用中锋,下笔则沉劲;若用藏锋,下笔则浑厚,以使点画能“藏筋抱骨”;若用逆锋,可以使点画劲健厚重;若用露锋,则以纵其神:若用侧锋,则以侧势取其险奇。
从用锋来说,锋,是笔力集中到达,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。善用笔者,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,这叫“立峰”,作书是否有“笔力”全看一支笔在手中能否提得起来。清代蒋和说:“(用笔)如善舞竿者,神泛竿头,善用枪者,力在枪尖也。”“立峰”运笔,能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,使线条挺而健,犀利如刀般“杀”入纸中,获得力透纸背,入木三分的效果,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,凝重,沉着。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,锋毫平拖,单以笔腹扫顿按,会使笔画质感薄弱,墨象虚浮,流于呆板。